# 郑州古代名称探秘:从古至今,这座城市的变迁与故事
郑州,这座位于中国华中地区、黄河下游的城市,如今是河南省的省会。然而,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经历了多次更名和行政区划的变化。本文将带您穿越时空,探索郑州从古至今的变迁与故事。
##
先秦时期: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
早在先秦时期,河南地区就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当时的郑州属郑国与卫国交界之地,地名管。春秋时期,郑州作为郑国的都城,成为当时的政治中心。到了战国初期,三家分晋之后,郑州属韩国与魏国交界之地,地名仍为管。
##
秦汉至魏晋南北朝:郡县制度的演变
随着秦国统一六国,郡县制度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秦代时,郑州属三川郡。西汉王朝继承了秦代的郡县制度,并在郡县以上设置州牧(刺史部),郑州属司隶部河南郡,地名筦城。东汉时期,地方行政上与西汉时基本相同,依旧实行郡国并行的体制,郑州属司隶校尉部河南郡,地名管城。
三国时期,郑州属曹魏司州河南尹。西晋时,郑州属司州荥阳郡。北魏时,郑州属司州荥阳郡,地名管城。这一时期,地方行政区划变化频繁,但总体上保持了相对稳定。
##
隋至明清:州郡制的确立与发展
隋开皇三年(583年),实行州、县二级制,并将荥州改名为郑州,这是“郑州”一名首次出现。唐代时,在隋代的基础上增设了道级行政区,实行道、州、县三级行政。唐太宗李世民于贞观元年(627年)将郑州一分为二,属都畿道,州治武牢。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改郑州为荥阳郡。五代时期,郑州继续作为重要州郡存在。
北宋建立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在地方行政上,北宋实行路、州、县三级行政,大力削弱地方军政与财政力量。郑州属京西北路,郑州。金朝沿用了北宋的制度,郑州属南京路郑州,地名管城。元朝统一之后,在继承前代行政区划的基础上,开始设置行中书省,开创了后世行省制度的先河。明代初期,统治者一方面对元代的行省边界进行了调整,一方面将行中书省改称承宣布政使司。清代建立后,各项制度基本沿袭了明代的体制,在地方行政上对明代的行省边界进一步进行调整,基本上奠定了后世行省边界的基础。
##
近现代:铁路带来的发展机遇
进入近现代,随着铁路的建设和新中国的诞生,郑州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1904年的春天,卢汉铁路全面开工后,督办铁路大臣盛宣怀奏请清政府修建作为该线支线的汴洛铁路(陇海铁路的前身)。1908年汴洛线全线通车,两大铁路干线在郑州交会。清末,郑州西边是河南府所在地的洛阳,东边是开封府所在地的开封,当时的郑县只是一个小小的县城。然而,由于铁路的选择,郑州逐渐崛起为交通枢纽和经济中心。
1928年,冯玉祥将郑县改为郑州市。1938年日军占领郑州后,城市遭受重大破坏。1948年10月郑州解放后,城市逐步恢复和发展。1954年10月30日,河南省会由开封迁往郑州,从此郑州成为河南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
总结
从古至今,郑州经历了多次更名和行政区划的变化。从最初的管城到后来的荥阳、郑州等地名的变化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变迁和发展需求。无论是作为夏商周三代的重要都邑还是现代河南省的省会城市郑州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重要的战略地位。未来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相信郑州将继续书写更加辉煌的历史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