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乌素沙地变迁:1995至2013年间的生态恢复与环境保护历程
毛乌素沙地,作为中国四大沙地之一,位于鄂尔多斯盆地和黄土高原的过渡区,是中国西北干旱区重要的地貌景观。自1995年至2013年间,该地区经历了显著的生态恢复和环境保护历程,从“沙中找绿”到“绿中找沙”,书写了一部中国荒漠化治理的绿色传奇。
一、土地利用变化与景观格局演变
根据研究数据,1995年至2013年间,毛乌素沙地的土地利用发生了显著变化。固定沙地面积增加7.5%,半固定沙地增加3.8%,而流动沙地则减少了42.95%。农田面积增加了4.6%,低湿地和水体面积基本保持不变,城建用地面积也有所增加。这些变化表明,毛乌素沙地的景观结构趋于复杂,类型斑块数增加,平均斑块面积减小,破碎度上升,呈现破碎化态势。
二、生态修复效果分析
应用“3S”技术与土壤化学方法对毛乌素沙地榆林市境内区域的沙质荒漠化土地进行了近45年来的变化研究与生态修复效果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地的沙质荒漠化强度以轻度、中度为主,治理方式以人工修复为主。1975—2019年沙质荒漠化的分布面积与强度呈现先快速发展而后逆转的变化特征。其中,1975—2007年沙质荒漠化的发展与过度放牧、荒地开垦及矿产资源开发等人类活动及强度密切相关。2007—2019年的逆转与生态调控政策及治理工程的实施密切相关。
三、生态安全格局构建
基于生态服务价值提升为目标的稳定性生态安全格局构建,可以联通敏感的生态斑块、疏通沙地的近自然修复关系,对区域沙漠化治理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进行生态网络格局构建,探讨毛乌素沙地生态网络格局演变规律,为巩固扩大绿洲化、优化当地生态环境提供数据和理论支撑。
四、结论
毛乌素沙地在1995年至2013年间经历了显著的生态恢复和环境保护历程。通过土地利用变化、生态修复效果分析和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等方面的研究和实践,该地区成功实现了从“沙中找绿”到“绿中找沙”的转变,为中国荒漠化治理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